拉脫維亞的哀歌:獨裁時期的歷史教育

學術
#1 伊莉雅
18/05/20 03:03

香港的歷史教育成為新一波政治角力的戰場,先是爆出林則徐爭議,然後又有文憑試歷史科試題風波,較早之前,林鄭月娥更直指教育不可以成為「無掩雞籠」,有評論人就認為政府準備清算教育界。獨裁政府向來視教育 —— 特別是歷史教育 —— 為重要的政治工具。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拉脫維亞,曾經歷長達超過半世紀的獨裁統治,當時歷史教育就被政府牢牢控制。

拉脫維亞大學教育學家 Aija Abens 專注研究當地獨裁時期下的歷史教育。在研究過程中,她訪問了大批仍然在生的老師,同時搜羅大量舊教課書,藉此還原 1920 年起的教育史。由 1920 年到 1991 年,拉脫維亞經歷數次鉅變,包括一個民主政府和三個獨裁政權。1917 年,當地人民乘沙俄帝國爆發革命而發起獨立戰爭,1920 年獲新生蘇聯承認,得以享受短暫的民主。當時的教育制度,以培養國民意識和民族認同為主,同時提倡國民和公民責任。課程開始去俄羅斯化,以拉脫維亞為本位重新演繹當地歷史,也鼓勵老師用創新方法教導歷史,國民亦被邀請參與課程改革。

但好景不常,1934 年,拉脫維亞獨立後首任總理烏爾馬尼斯(Kārlis Ulmanis)發動軍事政變奪位,其後解散大量學生組織和教師聯會,廢除過去的教學實驗,並且嚴格規管教學方法。他更進一步透過歷史教育,加強愛國情懷,1936 年成立拉脫維亞歷史學院(Institute of Latvian History),討論歷史書教材。當時出版的歷史教科書,大篇幅讚頌這位「拉脫維亞英雄」的事蹟,美化自己在獨立戰爭中的成就,並把自己塑造成民族之父。

1940 年,史太林領導的蘇聯發兵侵佔拉脫維亞,拉脫維亞亡國。到 1941 至 1944 年又被納粹德國佔領,二戰後再回到蘇聯手中。蘇聯接掌後,大肆解僱老師,將他們收監甚至流放。蘇維埃歷史觀認為,掌控現在的人不單能夠掌控過去,也應利用過去來證成統治地位,以謀劃未來。蘇聯治下的拉脫維亞政府,就把歷史教育褪去地方色彩,轉而著重於整個蘇聯歷史,中間滲入大量政治和意識形態,把國家過去的失敗歸咎於沙俄政府的封建愚民政策;即使是拉脫維亞地方史,都融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,舊有的歷史教育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教育。

1987 年,一班拉脫維亞學童合照,背景掛著列寧的照片。 

圖片來源:Peter Turnley/Corbis/VCG via Getty Images

比起烏爾馬尼斯時期,整個蘇式教育體制更封閉獨裁,每個年級每個學科,都只有一本公認的教科書。在整個獨裁體系中,教師淪為政權的被動中介人,向學生和家長傳遞政權所認同的知識。老師教授的用語都有嚴格規定,要令學生可輕易背誦,老師也經常要接受思想訓練,官員會定期監視老師的教育方法,檢視學生的歷史知識。Abens 的研究訪問指出,在高壓統治下,老師只能依書直說。由於蘇聯所寫的拉脫維亞歷史根本沒有足夠史料支持,有時學生公開表達質疑,為了保護學生,他們也會以官方言辭去阻止。可是,在民間和家庭裡,人們依然會悄悄說以拉脫維亞為本位的歷史故事。尤其到 80 年代,蘇聯腐敗不堪,人們口裡擁護政權,但沒甚麼人真心相信政權傳授的那一套知識。直到 1991 年,拉脫維亞再次獨立,並走向民主化,人民終於能再度享受學術自由。

Abens 總結時指出,學校向來扮演社教化(Socialization)的角色,讓青少年學習社會規範和共同價值觀。而歷史教育就是透過統一的歷史評價,幫助建構社會各人的共同記憶,促進社會融合。對於獨裁政府而言,歷史教育更為重要,有著三大作用:一、增強國家認同和愛國主義,讓人民絕對服從政府;二、呈現和合理化一套官方的世界觀,營造一個同質化的性會;三、配合國家的意識形態工具,鞏固政權的合法性。可是,Abens 同時用上「民俗化」(folklorisation)一詞,認為只要不放棄,人民心中的歷史自然會留在政權難以干預的私人領域,口耳相傳,抗衡獨裁政權的主旋律。

下一篇 假若有了疫苗,要如何分配?

#2 伊莉雅
18/05/20 03:03

https://www.cup.com.hk/2020/05/18/latvia-history-curriculum/

#3 老莊膠說
18/05/20 07:11

本主題共有 3 則回覆,第 1 頁。